近日,教育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地图项目成果——《2025“大思政课”手绘地图》正式发布。由我院刘爱华副院长领衔,联合包头市九原区第三中学曹玥老师及学生团队,携手“阿拉善盟东风航天城”实践基地共同创作的思政实践教学资源成功入选,成为全国1500余所高校中脱颖而出的精品案例,彰显了我院在思政课实践育人领域的创新成果。

深耕实践育人,服务国家战略
团队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东风航天城”这一国家航天事业重要基地为实践载体,通过实地采风、史料挖掘和艺术创作,将航天精神、民族团结与边疆发展等思政元素融入作品。6份提交作品中,既有航天科技成就的生动呈现,也有内蒙古自治区在筑牢祖国北疆安全屏障中的时代担当,为全国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兼具地域特色与时代内涵的优质资源。

校地协同创新,彰显专业特色
此次入选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大思政课”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刘爱华副教授团队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联合基础教育教师与工学、教育学专业学生,形成“高校+中小学+实践基地”的协同育人模式。作品活化思政内容,实现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获教育部“数字地图”项目组高度评价。

助力资源建设,赋能思政课堂
教育部“大思政课”数字地图已汇聚5000余个实践基地资源,我院团队作品的入选,不仅为全国师生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教学范例,更推动了我院与阿拉善盟东风航天城的长期合作。学院将以此次成果为契机,持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打造更多“行走的思政课”品牌,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内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