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6日下午,内蒙古博物院迎来了一场别具一格的“行走的思政课”。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研室主任许星杰邀请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主任杨瑞霞以及青年教师穆鹏云,共同带领学生走进文物展厅,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从教室转移到展厅,展开了一次“与历史对话,品交融之美”的沉浸式教学活动。在红山玉龙与匈奴王冠的见证下,千年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成为最生动的教材。
这次“行走的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行动,通过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推动思政课程与社会现实的深度融合。根据《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实践教学大纲》,在内蒙古博物院相关教师的支持下,教学团队提前细致规划了围绕“共同体”理念产生与发展的实践教学方案和互动内容,希望引导青年学生形成对中华文化整体性的深入理解,让抽象的理论在具体的历史实物中变得更加真实可感。

在参观“融铸北疆——内蒙古古代历史陈列”之前,许星杰老师指出,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融合了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以及长城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把握北疆文化,需要将其置于中华文化的整体框架中加以理解,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局视角出发,立足“五个共同”,紧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一历史主线,突出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展现北疆地区各民族在文化层面日益增强的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发展过程。

参观过程中,讲解员与许老师带领同学们关注文物中所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生动细节。从大窑遗址中微弱的人类痕迹,到红山文化中玉龙的初现;从胡服骑射的制度革新,到昭君出塞的和亲义举;从鲜卑南迁带来的汉化变迁,到辽、西夏、金对唐代与宋代文化的借鉴与模仿;从金莲川上元朝的统一局面,到元、明、清时期的文化融合。在这些展品中,课程中抽象的“多元一体”“交往交流交融”等理论概念,获得了具体的物证支撑与历史印证。这种沉浸式、情境化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深入理解北方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之间长期互动、彼此依存的历史脉络,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

实践教学环节结束后,教师与学生在内蒙古博物院的展厅中组织了一场别具一格的知识竞赛。活动围绕馆内展出的珍贵文物展开,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积极抢答,充分体现出他们对本地文化的深刻认识与浓厚兴趣。

本次“行走的思政课”犹如一座桥梁,将书本上的理论与真实的历史资料紧密相连,使抽象的共同体理念在具体的历史痕迹中得到具体的展现。激励新时代青年在传承中求变,在交汇中前行,共同描绘中华民族共同体更加辉煌的明天。展厅中每一件珍贵展品都在讲述同一个道理:中华民族共同体并非一个空洞的理论构造,而是历经数千年发展形成的现实生活与文明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