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各民族血脉相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各民族信念相同,是中华民族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生动力;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各民族经济相依,是中华民族构建统一经济体的强大力量;各民族情感相亲,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坚强纽带。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原理,深刻说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准确把握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这“五个相”的丰富内涵,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人心基础。
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在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等五个方面深入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深刻指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所孕育的伟大祖国、伟大民族,永远是全体中华儿女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所系”。这一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体现出我们党对民族工作规律性认识更加深刻。
巩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历史客观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心理意识,即对中华民族的最高认同及由此产生的对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归属感、荣誉感。深入阐释“五个相”重要论述蕴含的深刻道理,有助于促进各民族不断团结融合,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共同维护、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助于各地区、各民族不断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揭示了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基本原理。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华民族是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五个相”重要论述系统揭示了中华民族长期互动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深层原因,全方位阐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源与流,深刻说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
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各民族共同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血脉相融、骨肉相连,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血缘亲缘关系。历史上,各民族和亲联姻,留下“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等佳话。如今,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八滩村村民侯光祖一家五个民族、四世同堂,内蒙古陈巴尔虎旗巴彦库仁镇夏民山一家六个民族、其乐融融。这些事例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融的生动体现。新征程上,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促进各民族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了美满姻缘,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增进“五个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不断发展壮大,离不开对“大一统”理念的推崇和实践。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秉持“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天下大同”的理念,把“大一统”视为“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自秦统一中国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始终坚持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这种信念为各民族共同缔造、维护、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新征程上,要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蓄,逐渐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汇聚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新征程上,要引导各民族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不断增进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国疆域辽阔,各地区资源禀赋各有特点,黄河旱作农业区、江南稻作农业区、北方草原畜牧区、东北农牧区、西南农林区互补性强、依存度高。历史上,各民族始终保持互通有无、互利共赢的经济联系,有力增强了国家整体实力,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新征程上,要促进各地区各民族不断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强经济交流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促进各地区在经济上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融为一体,各族群众的心走得更近、贴得更紧,为进一步增进民族团结夯实基础。
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和谐共处、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留下了许多民族团结的历史佳话。特别是在抵御外侮、防止分裂、维护统一的进程中,各族人民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新征程上,要努力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引导大家共同行动起来,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像一家人那样相互理解、尊重、信任,携手同心、开拓进取,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要引导各族群众始终铭记:“在这片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就是中国;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中华民族;都有一个共同名字,就是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系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研室主任、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
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