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院作为协办单位参加清华大学呼和浩特红色文化研学营

发布日期:2025-08-07    作者:     来源:     点击:


7月31日至8月5日,“烽火大青山・绿水青山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清华大学呼和浩特红色研学营顺利开展。此次研学活动由呼和浩特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清华大学日新书院联合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等单位协办。本次活动为期6天,包括5个分主题,在呼和浩特市与包头市土右旗的19个研习点位开展,旨在引导青年学子铭记抗战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推动清华大学与呼和浩特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领域的深度联动。

开班仪式顺利举行

7月31日,开班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举行。呼和浩特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薛红伟,副主席沈晓东,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研究二处处长宋立志,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丹,清华大学日新书院院长顾涛(线上出席)、副院长张牧云出席。王丹对研学师生表示诚挚欢迎,并介绍了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基本情况。王丹指出:“呼和浩特红色底蕴深厚,希望同学们在研学活动中走进历史现场,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力量,感受呼和浩特市奋楫笃行的时代变迁,在行走中收获真知,在感悟中坚定信仰。”随后研学成员参观了研究院一楼展厅、二楼智能网联车路协同实验室及十楼科大讯飞实验室。

行程回顾

(一)重温烽火岁月 致敬革命先烈

8月1日,师生们来到阴山北疆文化廊道,跟随学者赵子阳的讲解,从《吊马文》到昭君出塞,从阴山古松到独孤信典故,深入感受阴山文化的厚重。随后,师生们赴大青山红色文化公园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薛红伟与张牧云共同整理缎带,全体人员鞠躬致敬。在公园展厅,学子们学习了乌兰夫、巴增秀等先烈的抗日事迹,深化了对全民族抗战的理解。下午队伍前往石人湾村,走访青少年自然教育基地与湿地,调研农文旅融合项目,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意义。师生与石人湾村委会、昌盛泰企业及村民代表座谈,了解村企合作推动脱贫攻坚的经验。

(二)熠熠星火逐光 巍巍建党精神

8月2日上午支队一行参观内蒙古博物馆“融铸北疆”与“解放之路”展厅。在“融铸北疆”展厅,学习隋唐至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共奉中国”的历史,理解北疆文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贡献;在“解放之路”展厅,回顾李大钊播撒革命火种、百灵庙抗日、大青山抗战等历史,感受各族人民的革命热情。下午支队师生赴丰州城博物馆,参观辽代万部华严经塔,感受“白塔耸光”的奇观,了解丰州城作为辽代陪都的民族交融史。随后,支队参访土默特学校。该校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培育了乌兰夫等大批进步青年,曾是地下党联络据点。师生参观文庙正殿与校史馆,体会“加强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当日,首次研讨会在土默特学校召开。土默特学校校长李刚介绍学校历史,退休教师额尔登讲述乌兰夫与母校的渊源。研讨会后,支队参观绥远抗日救国旧址,了解“蒙疆土道教会”掩护下的抗日活动,感悟先烈牺牲精神。

(三)艰苦卓绝战斗 守护万里山河

8月3日上午,清华大学日新书院呼和浩特社会实践支队师生走进武川博物馆,通过“史前时期”至“明清时期”五个展厅,了解武川作为边防重镇与红色根据地的历史。随后,考察了福如东村冷凉蔬菜产业园,观摩智能大棚与灌溉系统,体验“冰激凌萝卜”等特色作物,了解科技赋能现代农业的成果。在可可以力更镇天力木图村,师生调研“党建引领、产业支撑”的乡村振兴模式,就土地流转、人才回流等话题与村干部交流,感受村庄从传统农业向复合型经济的转型。下午,师生参观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展馆,通过毛主席1938年电文复制品等文物,了解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建立根据地的历程,感悟军民团结、民族联合的统战智慧。随后展开交流座谈会,座谈会由武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志轩主持。薛红伟指出了本次研学三大优势:与内蒙古师范大学深度融合、注重深度思考与学术研讨、市社科联与旗县区联动保障。白志轩期望学子将红色基因化为“种子”,把论文写在大青山上,在新时代奋斗建功。我院齐百顺教授指出: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历史地位极其重要,一方面是因为内蒙古抗战时间长,是中国十四年抗战的重要战场;另一方面是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包括沦陷区抗日、国统区抗日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全部类型。并且内蒙古人民全力以赴参与抗战,中国共产党重视民族问题,故而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历史地位极其重要。我院研究生徐杰认为,大青山的群众基础是其革命韧性的主要来源,应关注历史的个体叙事,用微观叙事补充抗日战争的宏观叙事。

(四)为有牺牲多壮志 日月换新天

8月4日,研学营师生上午抵达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通过沙盘与标本了解生态现状。管理局党总支书记迟晓旭介绍,保护区开展麋鹿、普氏野马再野化实验,聘请当地农民担任护林员,实现“守山护山”与增收双赢。随后,支队参观蒙草种业中心,学习北方草原生态修复技术,重点考察全球最大种质资源库之一,体会国家对种源安全的重视。下午支队一行参观王老太太故居,通过三个展厅了解乔培玲支持革命、王家三代奉献的事迹,观看“红色故事汇”影片,深化对革命精神的理解。随后,支队赴美岱召古城,参观大雄宝殿、琉璃殿等建筑,了解其作为明代蒙古“都城”与藏传佛教圣地的历史,感受民族交融历程。

(五)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红色基因

8月5日上午,研学营在乌兰夫雕像前敬献花篮,随后参观乌兰夫纪念馆。通过参观“追求梦想,投身革命”等6个展区,学习了乌兰夫领导抗日、推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的成立、维护民族团结等事迹,体悟革命先辈的爱国情怀。随后,支队考察西乌素图村,了解其依托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文旅融合、艺术改造闲置院落实现乡村振兴的实践,学习“闲置房变文创房”的模式。红色诗歌朗诵会在村“回空间艺术中心”,师生举行朗诵会。薛红伟、沈晓东、杨嫱、张牧云分别带领朗诵《大青山赋》《热血映青山》《我的呼和浩特》《我的大青山》,全体师生合诵《读中国》,抒发对革命精神与北疆文化的崇敬热爱。

实践活动圆满落幕

8月5日,研学活动结营仪式在呼和浩特举行。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薛红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慧梅,市社科联副主席沈晓东,清华大学日新书院副院长兼党总支书记张牧云及实践支队同学出席。薛红伟对活动成效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组织周密,成果超出预期”。薛主席希望大家把呼和浩特市委和366万青城人民的呵护与珍视带回清华园,让清华大学与呼和浩特的深情厚谊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升华。结营仪式上,研学学生代表作了发言。我院学生代表郝睿分享了基于呼和浩特三地实地考察,探索生态引领、产业多元、文旅融合等乡村振兴路径的思考。结营仪式在全体师生合唱《送别》中落幕,这场跨越6天、涵盖呼和浩特与包头土右旗19个点位的实践,不仅有清华学子的深度参与,也有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倾情联动,成为校地协同、校际合作的生动范例。本次研学活动通过实地探访与深度研讨,让清华学子在阴山脚下的“思政课堂”中赓续抗战精神,在大青山巅的“实践熔炉”里砥砺强国初心。这场研学,是红色基因的赓续,更是校际合作赋能青年成长的生动实践!

研学心得体会

研学营队员徐杰:

此次大青山研学,让我对这片红色土地的认知从书本走向实地。站在抗日根据地展馆,望着沙盘上蜿蜒的秘密交通线,才真切理解何为“边缘地区的革命韧性”那些曾在史料中读到的“堡垒户”“山洞兵工厂”,原来是牧民们用毡房、勒勒车筑起的血肉屏障。在土默特学校的座谈中,额尔登老师讲述的蒙汉群众共护伤员的故事,比任何理论都更鲜活地诠释了民族统战的力量。当看到蒙古族牧民为八路军绘制的草原路线图复制品时,我忽然明白:革命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奶茶香里的情报,是马背上的接力。西乌素图村的红色诗歌朗诵会上,《大青山赋》的字句与脚下土地共振。这场研学教会我:历史从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无数人用生命写就的实践教材,它让“中国革命的多样性”“民族凝聚的力量”有了可触摸的温度。

研学营队员郝睿:

此次研学,三村的实践让我对乡村振兴有了立体认知。石人湾村的湿地边,村委会展示的“管护积分兑换台账”格外醒目——村民巡护湿地的记录能换农资、抵分红,这让“生态保护”从口号变成了家家户户的生计。与昌盛泰企业负责人座谈时,他们修复水系的规划图上,候鸟栖息区与研学步道交错,原来“企业+村委”的协同,能让退化湿地既成乐园又变财源。天力木图村的肉牛养殖场里,入股村民的分红清单上,蒙古族、汉族名字并排罗列。村干部笑着说“牛棚里不分民族,只看干劲”,这让“党建引领+合作社”有了温度。而西乌素图村的变化更惊人:两年前闲置的老宅院,如今成了“回空间艺术中心”,墙上的直播带货屏幕映着大红杏,旁边就是八路军司令部旧址的老照片。但座谈中也听到隐忧:天力木图村的直播员对着镜头紧张忘词,西乌素图村的果农发愁快递费太高。这些细节让我懂得,乡村振兴既要盘活生态、文化、产业资源,更要补上人才、物流的短板。脚下的泥土与账本上的数字,共同写就着振兴路上的实干篇章。